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經濟一週〕分析盈利貢獻最實際

分析盈利貢獻最實際

 

〔本文刊於1573期經濟一週〕

因排位問題,內容與刊出之文章或會有所出入。

文中所引述的上市公司只用作對會計制度或準則的詮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仕推介股份的意圖。



筆者1996年中從事會計行業,適逢香港回歸前夕,買賣股票氣氛熱烈,坊間每天都在談論炒賣股票。那時入市買賣股票的股民,鮮有參考財務報表,筆者亦不例外。只知道一個編號便入市,公司究竟從事甚麼業務、有沒有賺錢,財政狀況如何,完全不了解亦不加理會,結果當然是受了很大的教訓。


其實這種行為比賭博的風險更大,因為你完全不能掌握手上股票的價值。如果你真的要以此入市炒賣,不如到澳門「博一鋪」更安全。

讀者於入市買賣股票之始,應先閱讀公司的財務報表,大家可先參考上市公司的年報或中期報告。一般的年報或中期報告少則70至80頁,多則數百頁不等。筆者建議,讀者可以先由公司賺多少錢開始了解。

財務報表當中有份收益表,是列出該公司該年度(及相對上一年度)賺了或蝕了多少錢。一般而言,做生意當以收入減去成本,再扣除一般的營運費用,剩下的便是公司所賺到的了!

營運費用可以巨大

不過,報表是否真的如此簡單呢?筆者以自己1997年第一隻買入的股票昆侖能源有限公司(00135)「前身名稱為中國(香港)石油有限公司」為例子作解說。

昆侖能源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勘探、生產及銷售石油和天然氣作為主要業務,翻查其2010的年報,從第31頁中可以知道,該公司於2010年的收入約為90億(港元,下同),相關的採購及服務成本則為42.6億左右。此表示單純以業務的運作角度,公司全年有47.4億的利潤。

然則,報表中尚有其他一般的營運費用,包括:僱員成本、銷售管理費用、勘探費用、折舊耗損攤銷及利息支出等共29.4億,再加上其他收益凈額約2.7億,即純利潤為21億。

從以上的數據分析,公司的毛利率(Gross Profit Ratio)為52%。即每做100元的生意便賺52元,看上去很不錯。較上一年度的 50%有少許增長。然而,在扣除一般的營運成本,即我們所俗稱的「燈油火蠟」後,純利率(Net Profit Ratio)則跌至23%,下跌幅度一半有多。

聯營公司盈利有風險

換句話說,公司雖然擁有很好的賺錢能力(因其相對的業務較為專門及入場成本較高),但「燈油火蠟」亦相對驚人。大家試想,如果公司的發展一但出現問題,如勘探不到合適的油氣田作開發,這些營運成本便會蠶食公司的利潤。故此,昆侖能源投資於其他企業如聯營公司及共同控制實體等,透過分攤這些公司的利潤共22.5億元,使公司的除稅前溢利回升至43.5億元,亦即48%。

讀者如單看生意額及年內溢利,會否覺得公司表現得不錯?而事實上,聯營公司及共同控制實體的盈利貢獻剛好差不多等如公司本身的業務運作所產生的利潤,或者大家可以理解為在一個家庭內,父親與兒子所賺的收入同等,如果他日兒子離開家庭(如結婚了),收入馬上少了一半,那這個家庭夠開銷嗎?

另外,別忙了賺了錢還要繳稅款!昆侖能源要繳的所得稅約為10億元!稅款的比例佔公司的收入約一成有多。那整個集團只有33億左右的除稅後利潤了。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經濟一週〕睇財務報表揀股要小心

睇財務報表揀股要小心

本文刊於1572期經濟一週

因排位問題,內容與刊出之文章或會有所出入。
文中所引述的上市公司只用作對會計制度或準則的詮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仕推介股份的意圖。


筆者為一名執業會計師,從事會計行業近18年,每天需要審閱客戶各類型賬目。很多時候,客戶都會討論股票行情,尤其是初相識者,又或慣常穿梭於股票市場的客戶。他們談論大市走勢、市場動向,買哪隻股票好,又或是於何時買或沽股票,甚至乎有關哪隻股票的獨家消息等。


平心而論,很多人買賣股票,都是希望賺取額外收入。參考報章或雜誌的股評文章,是一般投資者的指定動作;甚至部份人只需要一個號碼,便全速投入市場,哪管該號碼是股票還是認股權(即俗稱「窩輪」者)。

會計準則不斷更新


然而,大家在真金白銀作出投資前,其實可以參考各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以及其相關的通告及訊息,方才決定應否投資。當然,財務報表動輒半吋至一吋厚,令人眼花撩亂,內裡一些會計學上的技術名詞,更叫人摸不著頭腦,行外人一般都會敬而遠之。

事實上,自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風暴開始,到近期的金融海潚為止,當中更加插入了幾家跨國巨企的粉飾賬目,或借用了各式各樣會計準則的灰色地帶,「調教」出看似合理而又令人眼前一亮的業績後,無可否認的是,會計準則越趨繁複,以杜絕此等行為。

故別說是外行人看不明白報表,就連很多會計界的同業都各有詮釋;而且準則的更新程度,於近兩三年更有越來越快的趨勢(有時連尚未生效的準則都改!)。因此財務報表越見越有分量,同時亦加添了不少會計同業的工作量。更甚乎者,專業的分析師亦因複習多變的會計準則而曾遭遇滑鐵盧。

今年5月,就曾出現瑞銀(UBS)證券分析師發表的研究報告,將恒生指數成分股利豐(00494)的目標價,由16.5元大幅削至9元。其中之一個爭論的重點為「就新會計法下,新購業務產生收益低於商譽毋須減值」。結果利豐罕有地於兩日後發通告還擊,批評瑞銀報告部分評論有「基礎性的錯誤陳述」兼「存誤導成分」。

當中,根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三規定,任何支付收購代價的調整將反映在損益表中。惟商譽確認將分離於減值,可以較長遠角度考慮,比盈利表現來分期支付收購代價的協議更遠,並可能會或不會導致減值,而事實上根據會計準則是需要做減值。

投資前可多一點安心


其次,報告指新會計法下容許企業轉換支付額外對價條款至盈利,即指未見收購代價轉化為盈利,但利豐亦認為該陳述屬誤導,事實上是不容許這樣做。故此,希望大家於「做功課」的時候,要小心多加留意。

故此,筆者希望藉本欄可與讀者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容易理解的例子,配合上市公司的年報,解構各式各樣出現於財務報表中繁瑣的內容及其意思。亦希望令到讀者可於投資前,多一點安心,少一點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