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經濟一週〕存貨多寡影響資金流動

存貨多寡影響資金流動

本文刊於1587期經濟一週
因排位問題,內容與刊出之文章或會有所出入。
文中所引述的上市公司只用作對會計制度或準則的詮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仕推介股份的意圖。


行文之時正好到了財政年結之時,香港的財政年度一般由每年的四月至翌年的三月,故大部份公司都會以此為依據而進行結算賬目。各大小會計師事務所三月底均會忙於四出奔走,為其客戶進行年度盤點。


盤點的目的,在於確定客戶存貨於年結時的數量。或許讀者會問,存貨的價值不是於財務報表上顯示了嗎?當然,如客戶的會計記錄完整及有系統,年度內的交易包括倉存等資料,均可以於其賬目上檢閱。然而,核數師於年終盤點時,著眼點卻並非於貨物的價值,而是其數量。

存貨會按照會計準則第2條-存貨的要求而入賬。通常的理解,存貨的總值等於每項貨品的成本價乘數量的總和。故只需要確定「成本價」及「數量」兩項基礎因素的正確性,便能檢定存貨的數值。

倉存需釐定成本及數量


成本價一般按成本值或可變現淨值兩者之較低值入賬。成本值者,會以買入貨品時的成本價,包括進口關稅、不可退款之稅額、運輸與處理費用,以及其他可直接歸屬之成本,並扣除進貨折讓等類似之項目計算。而可變現淨值則泛指預計售價,扣除一切所需之完成成本,及銷售與分銷所涉及之費用後所得的淨額。


數量則需要核數師於年結時為客戶進行盤點,於沒有貨物進出的情況下,確定倉存的實際數量與賬目上無異。然而,存貨或會因不同原因,如物品破爛或被員工挪用等,導致出現差異,故此客戶便需要於核數師在場的時候進行盤點清算,以便釐定倉存的數量。另外,公司亦需要審閱存貨之實質情況及可銷售性,並就不再適合生產用途之已識別陳舊及滯銷存貨項目作出適當的撥備。

於計算出存貨後,我們便能進一步了解公司的財政狀況。以升岡國際有限公司(00485)為例,公司本身的業務包括設計、製造及銷售範圍廣泛的電子產品。於2011年財政年度,升岡國際專注於Polaroid系列之DVD、電視機及相機之銷售。但由於在線觀看電影視頻廣受熱捧,DVD類的產品之市場日益萎縮。公司的營業額由2007年的24億元按年下跌至2011年的不足6.4億元,而同期的存貨亦由4.51億元下跌至3.45億元。


比率顯示依賴庫存


與此同時,升岡國際的流動比率,即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例徘徊於1.43倍至1.58倍之間,惟其速動比率,亦即扣除了存貨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例卻介乎0.58倍至0.84倍之間。
公司的流動比率超越1倍,即表示公司的短期資產在完全變賣後,足以付清流動債務,公司便不會出現資金流動性的問題。

然而,於審視流動比率時,我們亦需與速動比率一併考慮。如升岡國際為例,雖然流動比率大於1,惟於扣除不能即時變賣的存貨數據後,卻長期處於1倍以下,顯示公司的存貨佔公司流動資產一個頗重的比例,如存貨因某些原因未能變現的話,公司的資金流動性便有問題,短期或需要以借貸支付開支了。

〔信報文章〕核實會計師的核心價值

核實會計師的核心價值

〔本文刊於2012年3月30日信報「年青有計」〕


上世紀的規條,跟本世紀的有很大轉變。就以近期時事為例,很多事件令筆者學懂了新鮮的事物及有用的價值觀,工作時與新舊客戶閒聊時,亦不乏話題。

筆者首先學懂了做一件事時,不必因為想做得到才去參與,反而是只要自設一個假想敵的霸權,就可以勇往直前,向其宣戰,成功與否反而是其次。

筆者又學懂了若想參與及做好一件事時,需要先告訴人家N年都不會有興趣,待無人留意時才來給大家一個驚喜,效用會更好。

筆者更學懂了放置雜物的空間實在不會太大,反正絕不會比秦始皇地下陵墓要大,而正因為空間不大,故只適宜放一些不常用的雜物。

而筆者近期聽得最多及最常用的詞彙,則是「核心價值」四個字。

會計核心價值


香港核心價值普遍被認為包括自由、民主、人權及法治。基本上,只要有人打著捍衛核心價值的旗幟,就必定可以站在道德高地。而在會計的專業領域而言,我們的核心價值又應該如何定位?

上世紀的觀念是:會計的核心價值應是「恪守專業」。恪守即拒絕偏離及對抗誘惑,在思考上,會計師需要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並能作出理性的判斷;在行動上,需要重視影響成果的每個因素,追求最佳實踐;在溝通上,則需要尊重並貢獻專業意見。

本世紀的思維是:由於專業必需恪守,故所以我們的公會有不斷改善的會員及發牌制度,確保會計師的素質。我們亦有監管機制,確保違反專業者能被合適的處理。由於會計師多與金錢數字掛鉤,故處理的機制多以金錢作藍本,好使受教者有user friendly的感覺。

上世紀的觀念是:會計的核心價值應有「個人操守」。會計師一般知道不得從商業夥伴接受有可能影響、或潛在會影響公正性或獨立性的金錢或其他形式的好處,亦不得披露任何公司或客戶的機密資料,或利用公司資料獲取個人利益的行爲。

本世紀的思維是:由於現今社會上每個人對「操守」及「利益」的定義及理解並不一致,而且關聯交易的會計準則並不涵蓋個人操守,故此只要問心無愧,接待關聯方(定義因人而異)的安排如何披露都不是問題。只要在無利益輸送的大前提下,在接受別人的款待後,按第二層等級制度的公允值(fair value – level 2 hierarchy)繳付,例如坐頭等但實際付經濟艙票價,便可以心安理得。



誠信最可貴


上世紀的觀念是:會計的核心價值是要「真實公正」。出過核數報告的會計同業對此都不會陌生,賬目是要真實和公允地 (True and fair)反映。要在客觀、中立及公平而有公信力的基礎下反映事實,不能帶以虛假或有偏見的資料。

本世紀的思維是:香港真實公正的象徵標誌是廉政公署。38年來透過執法、預防及教育「三管齊下」打擊貪污,樹立不懼不偏、大公無私的形象。如業界朋友有興趣於不偏不倚而又真實公允的賬目,應謹記與朋友吃飯時採用AA會計制度,並邀請江湖義氣人物路過,作獨立第三者審核,以達True and fair的結論。

上世紀的觀念是:會計的核心價值絕對要「維持誠信」。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故誠信乃「立人之本」;魏徵說:「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故誠信乃「齊家之道」;孔子《論語•學而》論及「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故誠信乃「交友之理」;《左傳》云:「信,國之寶也。」,故誠信乃「為政之基」。為人說話要誠實、有根據,切忌無實事根據的胡言亂語。

本世紀的思維:在現代社會,商人在簽訂合約時,都會期望對方信守合約。誠信更是各種商業活動的最佳競爭手段,是市場經濟的靈魂。然而,在經過一連串的事件啟蒙,如會變得一文不值的迷債、燒銀紙挖地窿的法事顧問、有腰骨有膊頭的誓言等,筆者相信,誠信的定義需要重新定位了。

作為一名普通的香港會計師,筆者絕對希望,會計的核心價值能固步自封,不受時代隨波逐流,方能避免遺臭萬年,卻能流傳千古。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經濟一週〕核數師意見要留意

核數師意見要留意

本文刊於1586期經濟一週
因排位問題,內容與刊出之文章或會有所出入。
文中所引述的上市公司只用作對會計制度或準則的詮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仕推介股份的意圖。


近一星期,要數受大眾股民的焦點,可算是博士蛙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1698)的核數師辭任該公司的職務,導致股價急挫三成半,並需要停牌。


事件的起因是博士蛙的核數師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以仍未獲得審計所需的相關信息,或不滿意管理層提供的解釋,無法完成審計而辭任。終令到公司的無法按上市條例的要求而要暫時停牌,究竟公司的核數師辭任,對公司為何有如此大的影響?

一般而言,所有於香港按照公司法而成立的有限公司,除個別特殊情況外,均需要委任獨立的核數師,對公司管理層所擬備的財政賬目及其相關的會計憑證作出審核,並表達意見。

核數師意見反映公司賬目


獨立核數師會按照公司法例(或海外的相關法規)、會計師公會發出的會計準則、財務報告準則、各類詮釋及不時更新的指引,以及審計準則及要求,對賬目進行客觀性的審視。由於上市公司的投資者多不能直接參與其日常運作,故獨立核數師所出具的核數報告及意見,便成為一項投資者對上市公司了解的重要指標。

於核數報告中,一般可分為五大類。第一類是公司的賬目,於經過獨立核數師審視及查核後,核數師對賬目的真確性及合理性並無異議,並認為賬目是真實和公允地(True and fair)反映實際情況,便會發出「無保留意見」的核數報告,行內稱為Clean report。


然而,如在核數的過程當中,核數師發現有部份數據,未能按既定的審計準則進行,或進行時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或干擾,便會發出「有保留意見」的核數報告。

有保留意見程度有別


一般而言,「有保留意見」可再細分為兩大項:第一項是“Limitation of Audit Scope”,泛指於審計過程中,核數師未能取得適當及充足的核數憑證,以了解某項財務數據背後的真確性。舉例如公司未有安排核數師於年結時,對存貨進行盤點,核數師便無法單憑存貨的賬簿資料,作出存貨於年結時是存在或完整的結論。

另一項「有保留意見」是核數師對公司的賬目並不同意“Disagreement with Management”。例如公司有應收賬項HK$1,000萬,但經查核後,發現原來有近九成的應收賬款已逾期超過三年,在正常的邏輯下,核數師都會查問公司能否將該等應收賬成功收回,以及為何逾期多時未收。而核數師亦多會考慮為其賬目提呈撥備或直接撇賬。但如公司於無合理情況下,堅持賬款能夠收回而不接納核數師對賬目進行撥備或撇賬,則可能會出現對賬目不同意的有保留意見。

值得一提的是,核數師通常會對較重大的(Material)數據,方才決定會否發出有保留意見的報告。然而,如上述兩種情況的重大數據均普遍地(Pervasively)出現於賬目上,則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有保留意見,包括「不予發表對賬目的意見」(Disclaimer of Opinion)或「反對意見」(Adverse Opinion)。後者較前者更為嚴重,投資者對有此等報告的公司應避之則吉。

觀乎博士蛙的情況,一年半前上市,當時公開招股超購近500倍,凍資逾1,200億元而奪得「凍資王」美譽。而今天,核數師除了質疑公司與一名供應商之間、一筆3.92億元已記錄之預付款是否真實之外,亦對集團網上平台經銷商、商品經銷商及貿易供應商的存在性及商業實質性抱有懷疑。但對於核數師於未完成手上的核數工作而請辭,連「不予發表對賬目的意見」或「反對意見」也欠奉,或許反映出事件的嚴重性。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經濟一週〕留意真實及虛擬稅負分別

留意真實及虛擬稅負分別

本文刊於1585期經濟一週
因排位問題,內容與刊出之文章或會有所出入。
文中所引述的上市公司只用作對會計制度或準則的詮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仕推介股份的意圖。


稅務開支是每間賺錢的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有利潤的公司都需要繳稅。雖然香港的稅制比較簡單,但由於很多公司的業務都或多或少涉及其他地區或國家,故投資者絕不能小窺稅務對公司的影響。


主要從事色紗、針織毛衫及棉紗的生產及銷售,以及提供毛紗漂染及毛衫織造服務,並以買賣棉花及毛紗的互益集團有限公司(03344),其所得稅的開支,於2010年12月31日的年度約為800萬港元,當中分別由不同的稅種所整合而成。

互益集團稅務的開支包括由香港營運時所產生的應課稅溢利、中國企業利潤的企業所得稅,以及會計準則所要求的遞延稅項所組成。

不同地區有不同稅制


一般而言,企業的利潤於核實後,將會按香港的稅務條例,就某些不獲扣除的項目及公司可享有的免稅額作出調整,並以估計的應課稅溢利16.5%計算稅負。

而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及企業所得稅法實施規則,由2008年1月1日起,互益集團的中國各附屬公司稅率為25%。

中國某些開發區為鼓勵外資企業到當區開發業務及帶動經濟,早年曾提出了一些稅務的優惠條款以吸引廠家,一般的優惠以俗稱「兩免三減半」形式推行。意思是就企業於中國開發區的營運上,於首個獲利營運年度起計兩年豁免中國所得稅,而其後三年,則可獲中國企業所得稅的減半優惠,即只需繳納一半的稅款。

就互益集團為例,其中國附屬公司的首個獲利年度為2002年至2007年,因此,此等中國附屬公司的免稅期將介乎2010年至2012年間屆滿。有關互益集團所得稅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後,其中國附屬公司的免稅期將繼續適用。

而互益集團亦有於柬埔寨境內營運,而根據柬埔寨的相關法律及法規,其附屬公司所產生的溢利,將可獲豁免繳交柬埔寨所得稅,直至2011年為止。

會計準則要求下的虛擬稅款


另外,按照會計準則第12條「利得稅」的規範及要求,所有公司都需要計量遞延稅項。遞延稅項乃會計處理的一種,主要是以資產或負債於財務報表的帳面價值,與其在課稅基礎之「暫時性差異」作為衡量基礎。

例如當企業投資的一項不動產有重估增值,但尚未出售時,於此情況下,該重估增值將造成暫時性差異,亦即資產之帳面金額大於同一資產的課稅基礎,因此在會計處理上需認列遞延之所得稅負債。

準則亦要求,除指定情況外(如企業併購),企業應就所有就資產與負債之帳面價值與課稅基礎的暫時性差異,確認其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而此等虛擬稅項只是令賬目更真實及公正(True and fair)地反映,而並非實質上需要即時支付。

故此,於計入所有稅務的影響後,互益集團的年內稅項只為其除稅前溢利7,950萬港元的約10.06%,亦可以理解為公司每賺十元,便需繳付一元予稅局。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經濟一週〕股份拆細造就影子股東

股份拆細造就影子股東

本文刊於1584期經濟一週
因排位問題,內容與刊出之文章或會有所出入。
文中所引述的上市公司只用作對會計制度或準則的詮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仕推介股份的意圖。


近期多宗選舉涉及種票疑雲,當中出現一屋幾姓多票的情況,想不到連股票市場亦然。


出現上述情況的是信德集團有限公司(00242)。上星期有報導,由於信德集團正進行大折讓的供股活動,原本集資港幣16.46億元的供股計畫,卻赫然收到超過296億元的額外認購申請。

而公司持現貨的註冊股東數量,由宣布供股當日少於1,500名,急增至2月9日,即合資格供股股東紀錄日期的超過1.3萬名,令到公司需要延遲公布供股結果。究竟所謂何事?
事緣信德集團早前宣布以2.02元,即較宣布供股前的股價3.14元逾近36%折讓的8供3計畫進行供股,計劃相當吸引。由於現時環球低息,持有大量資金的對沖基金,便往往看中供股活動所帶來的機會,先把股份拆細,然後以湊夠一手為理由,以優先權取得額外的供股股份,賺取差價。

現有機制優先處理碎股


由於現時的機制,一般會酌情向合資格股東優先分配額外供股股份,而因部份個人股東或身居海外而未能參與供股,又或者部份基金本身的規條而不容許供股。因此,上市公司的供股計劃往往會出現不足額的情況。

故此,負責協助供股的金融機構多會有包銷的安排,將未能消化的多餘股份包銷。然而,於啟動包銷程序前,通常會優先處理部份未滿一手的供股股份,至完整的一手買賣單位而提交額外申請,令「碎股黨」有機可乘。

以是次的供股個案為例,有98.16%(約8億股) 供股股份獲股東認購,餘下未獲認購的 1.84%(約1,500萬股) 股份則用來分配給申請額外供股的股東。假如股東供股後,不能湊夠一手,則在申請額外供股時,可以獲得優先分配權。

舉例如將一手2,000股的信德集團股份分拆至一人持有一股,而每個人額外申請多供1,999股的話,即各人可成功獲派1,999股而併成一手2,000股。以額外供股的每股1.28元的供股權最後收市價計,即得益近511萬元(1,999股 x 1.28元 x 1,999個新股東)。



一屋多個股東


「碎股黨」利用制度的漏洞,成功以不同排列位置的名稱登記已拆細的股份。舉例如將個人名稱加上英文名或以不同譯音(如Wah、Hwa及Wa等)。又以地址的寫法作出創意性的排列,如Room A、Suite A、Unit A、Flat A,將座數寫成Block或Tower等,從而產生不同名字及地址組合。付更甚乎者,有人以不得的股東聯合持有,如股東A、股東B、股東C、股東A及B、股東A及C、股東B及C、股東A, B及C等等,成功令電腦系統不能識別出其實是由同一班人持有,叫人大開眼界。

對於今次信德集團的供股而言,3月7日公司再度公佈延遲公布分配結果至3月8日。理由是需更多時間釐定額外供股股份的最終分配基準,以及安排重印並分發股票和退款支票。而公司亦已經與聯交所及證監會溝通,希望令最終分配基準更公平及保障股東的利益。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經濟一週〕收入確認條件需釐清


收入確認條件需釐清

本文刊於1583期經濟一週
因排位問題,內容與刊出之文章或會有所出入。
文中所引述的上市公司只用作對會計制度或準則的詮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仕推介股份的意圖。


收入乃所有企業賴以維生的重要指標。基本上,全面收益表中的第一項,讀者所接觸到的就是營業額。簡單一點去理解,如果企業的業務沒有成本,則所有的營業額就是公司所賺,利率將會達到百份之一百。


當然上面所提到的只存在於理論上,試問那一行業會於營運時毋須成本?如果有的話,所有人都會湧去營辦了,更別提一些財技以修飾利潤。然而,既然收入乃所有利潤之根本,故如何釐定及其方法,便成了一項重要的會計處理程序。

會計準則第18條「收入確認」便規範了如何就不同種類的收入作出釐定,以及何時入賬等。一般而言,收入由已收或應收對價之公平價值衡量。若個別交易之交易實質顯示包含數個可辨認項目時,則收入金額將依個別可辨認項目之公平價值分攤,並以這些可辨認項目所適用之收入確認的條件分別認列為收入。

不同收入有不同入賬準則


例如,於銷售商品時,當企業將商品之顯著風險及報酬轉移予買方,且其對於已經出售之商品既不持續參與管理,亦未維持其有效控制,而與交易有關之經濟效益(泛指銷售時收取之得益)很有可能流向企業時,有關的交易便應列為收入。與此同時,與其收入有關之成本金額亦能可靠衡量。

至於提供服務者,一般而言會於完成其服務時將收入記賬。舉例如讀者乘坐的士,司機會於您到目的地時,亦即完成接載過程服務後收錢,故收入便會於該時入賬。



以勇利航業集團有限公司(01145)為例子,於剛公佈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全年業績中,不難發現海運服務收入由去年的4,652萬美元,大幅減少53%至2,169萬美元。由於勇利航業經營活動源自單一類別,即專注於提供海運服務,而收益減少主要乃由於中東政局不穩,引發全球石油供應憂慮,並導致燃料價格大幅上漲引起,故令公司對議定運費較低的訂單望而卻步。而同期的波羅的海乾散貨運指數更下挫50%,導致公司的收益及船舶使用率下降。

盈利能力取決於成本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勇利航業的燃料價格為主要可變成本之一,而其他如保險、員工費用及折舊開支等固定成本的消耗乃屬於必要開支,故於收入大幅下滑的同時,公司的銷售成本僅由2010年財政年度的3,520美元,下降7%至2011年度的約3,260美元。因此,勇利航業於2011年度的全面收益表中錄得毛損約1,090美元,相較2010年的1,130美元毛利,相差約2,220美元之多。

基於經濟形勢持續艱困及前景不明朗,勇利航業將預期以維持低成本並合理部署船隊,以抗衡收入下滑的影響。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信報文章〕This Profession is Dying, You Know?

This Profession is Dying, You Know?

〔本文刊於2012年3月2日信報「年青有計」〕


近期一部電視劇叫好不叫座,片中的一句「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廣為流傳。筆者雖然少看電視,但亦從網絡報章得知一二。

劇中原句的對白是:「你望下我哋呢個世界,睇下我哋呢個城市係乜嘢樣?除咗『錢』呢個字之外,我哋已經唔識分乜嘢係是非黑白,我哋每一個人都俾環境訓練到好似倒模出嚟咁樣。鍾意食同一樣嘢,鍾意同一樣電視節目,支持同一種政治立場……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激昂言論引起觀眾共鳴,亦一針見血道出香港面臨的社會問題。

昔日專業 今日職業


身為會計師的筆者,對上述言論頗有共鳴。廣義理解,Dying的不只「This city」,還有「This profession」。

那些年,會計師屬於「發三師」的行業,與律師、醫師同為專業貴族。大學畢業生是天之驕子,考獲會計師牌亦可光宗耀祖。光鮮的衣著、穩定的工時、誘人的收入,教不少靠勞動力過活的普羅大眾羡慕。執業核數師發出權威性的核數報告,地位更是超然。

會計同業都知道,香港註冊會計師人數近年飆升得驚人,至今年2月已有近3.3萬多位,還未計入考取其他會計師資格如ACCA丶CICPA丶CPAA丶ICAEW等會員人數。十年來,每年約「盛產」1,300多位「尊貴」的會計師,即平均每月有過百人投身此行列,會計師公會的「生育能力」可謂驚人。

踏入21世紀,網絡創意將「發三師」改為按摩師、風水師及梁X施。雖然玩笑性質居多,但正告訴了大家:This Profession is Dying, You Know?

細行慘遭邊緣化


猶記得筆者2003年執業時,公司只有一張商業登記、一張檯及櫈、一部計數機及一個手提電話。適逢沙士襲港,生意當然不太理想,但自信憑著一紙專業證書,總會有出頭天。時至今日也發展成有十數位員工的會計師行。

大半年前筆者與某位50後的前輩閒話家常,被問及每位員工為公司的利潤貢獻,方發覺前輩的會計師樓雖然僅七位員工,但由於從事一些高增值業務如IPO、融資及少量外判而來的上市客戶核數,故每位員工為公司賺取的利潤較筆者的高兩倍!而且由於入行早,競爭相對較少,客戶群的負擔水平亦較高。故普通收租公司的核數費最少超過$8,000;反觀現在,客戶可能只願付出不到一半的費用。

近年會計準則一氣化三清,由SME、PE到大GAAP,中小型會計師樓被邊緣化分流到「手作仔」的版塊中,利潤豐厚的大客多已由大行私有化。相對於前輩的業務,筆者邊際利潤下降了,惟有多聘員工增加利潤,畢竟會計核數是勞動密集的行業。但人多便要更大地方容身,地方大租金便上升,隨之而來是收入貢獻地主,利潤再次下降,又需要多聘員工及更多地方……造就了筆者近幾年「發展得唔錯」的假象。

業務分流營運難


另外,面對近年行內集團式經營、以擁有會計師提供審計為賣點,並兼營秘書或商務中心等一條龍服務的會計公司,為中小企引進極低廉的核數套餐。當中會計公司透過羅致未有足夠客戶的新紮執業會計師,以對分利潤運作。

由於會計公司並非公會會員,不受監管,故可以本傷人,質素亦未有保證。但卻出現受監管的會計師因不受監管的會計公司惡性競爭而難以生存。再者簽署核數報告的是新紮師兄,出事時會計公司完全可以置身事外。

雖然問題存在已久,惟公會近期方推行宣傳活動,提醒中小企及公眾兩者的分別。然而,近年接獲的投訴卻極少,就05至09年間,公會只接獲21宗相關投訴,當中僅一宗被定罪並罰款3,000元,阻嚇作用明顯偏低!

就此,現在的會計師比以往更「難撈」了!事實上,若上述情況持續惡化,會計的專業聲譽將受嚴重打擊。恐怕再多幾年,This Profession 離dead 真的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