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信報文章〕我想要的政治從業員

我想要的政治從業員


〔本文刊於2012年9月21日信報「年青有計」〕


第五屆的立法會選舉,要算是競爭最激烈,而又最花多眼亂的一屆。單是筆者所屬的新界東選區,就有19張名單角逐9個議席。要選民一口氣不依次序地,唸出19張名單的首位參選人,已非易事,更遑論認識部份參選團隊中的其他人仕。

另外,除了傳統的功能界別議席,還新增了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亦即俗稱的「超級區議會」,真是各自各精彩。

今屆每個選民一人有兩票,想在芸芸的候選人當中,選擇合自己心水者,殊不容易。選舉期內,大大小小的論壇一個接一個,競選單張收了又收。而筆者作為傳統會計功能界別的選民,有幸親身參與了會計師公會舉辦的選舉論壇,目睹各候選人唇槍舌劍,相比起地方選區及超級區議會的眾多候選人,會計界的辯論,要算是理性中帶點火花及幽默。

以市場學的角度,不同的候選人要準確地自我定位,再配以適當的策略,方能在選戰中取得認同其理念的選民支持。例如主打勞工界的候選人便與商界南轅北轍,各有各的市場。

瞄準不同「客戶群」


另外,建制派與泛民理念不同,道不同便不相為謀。而溫和的有溫和市場,激進的亦有激進支持,再加上有若干掛著獨立、專業等的參與者,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不過,亦因為候選人太多了,若選民想純以政綱作參考,再配以論壇表現選擇已不太管用。皆因太多宣傳品令選民眼花撩亂,而論壇亦多流於泥漿摔角而鮮會比併政綱亮點,各候選人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情況下,選民難言可發掘出適當的人選。

以前選舉是選賢能,為香港服務,但今天,很多人都慨嘆選舉變了質。例如有人說議員不是做實事而只顧拉布,又有人覺得無論政府如何不濟某些政黨也要護航。

不過,在筆者眼中,這些行為並無不妥,因為有關議員只是履行他對支持自己選民的職責。從政者都知道:從來政治只有立場,並無對錯。

有人將從政者分為三類:政治家、政客及政棍,後者的含義當然帶有貶意。然而,以筆者有限的政治知識,倒覺得可以將其統一為「政治從業員」,即因從事政治事宜而得益者。而要求只有一樣:誠信。

選舉時的敏感階段,便會出現各類型的黑材料,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要算是漏報自身資產。其實申報與核數理念相似,記得初入核數行業時,師父第一項教的,便是要將客戶上年度的期初財務數據(Opening balance)對準已核實的審計報告,而客戶要審核年度的期末財務數據(Closing balance)則要對準賬簿。

自由雖可貴  誠信價更高


此工序背後的理念是:只要頭與尾的數據對得準,怎樣出錯也只是年中的問題。而如果其中一項數據無法肯定(例如期初數據不對),則就算給你百份百查證,也無法肯定結尾時的數字正確。

較近似的原理亦可見於稅局查稅時為納稅人秤身家,方法一般會將7年前及7年後的資產及負債來一個總結,再剔除某些無須課稅或扣稅項目(如中彩票或資本性開支)等調整,再比較納稅人多年來申報的收入,看看有否重大的出入。

若果7年前後的任何一方數據有誤,那如何可以評定納稅人少報收入及短交稅款?

作為政治從業員,由於涉及權力及利益的關係,很多時會與不同的利益個體有連鎖關係。故此,「誠信申報」便至為重要。

然而,若因無心之失的疏忽,或技術性的技巧而出現「申報缺失」,市民(持份者)及有關的監測單位(壓力團體)便很難作出監察。就算他的理念有多崇高,是自由民主也好,是只做實事亦好,都只會流於滑稽。

因為當選的政治從業員,正正就是每位支持其理念的選民所作出的決定,如果從業員自身出現誠信瑕疵,那如何向他的選民交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連基本的事情也做不好,教人如何有信心付托其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