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經濟一週〕採用新準則時要知清定義

採用新準則時要知清定義


本文刊於1591期經濟一週因排位問題,內容與刊出之文章或會有所出入。
文中所引述的上市公司只用作對會計制度或準則的詮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仕推介股份的意圖。


2012年可算是會計界的休息年,因為早幾年的會計準則不斷更新,處理上市公司的審計時,花費頗多的力氣及時間。剛好今年舊的準則已採納於財務報表,而新的尚未生效,可以暫時休戰。


然而新會計準則將於明年開始大量湧現,擬備或審核賬目當然倍加辛苦。而讀者於閱讀報表時,亦需要加倍留心,以免理解上的落差,而導致錯誤判斷。

或許讀者會問,既然新的會計準則還未實行,我們為何要關心?而且,未採用的準則應該還沒有於今年的公司賬目上反映出來,那我們如何得知有甚麼影響?

其實,「國際會計準則」(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ASs”)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s”)有一個要求,就是要將已頒佈但未生效的財務報告準則,臚列於財務報表的附註中。如情況許可的話,還需要將該準則採納時,所產生的財務影響顯示出來,以便報表的讀者有進一步的了解。

新準則未用但需反映


故此,我們可以很容易便查到上市公司將那些準則提早採用(通常採納後對公司的財務會有正面影響者),或按其生效日方始採用。

以白馬戶外媒體有限公司(00100)為例,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的年報中反映,公司主要將新的會計準則的採納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於該度的財務報表首次採用(First time adoption),當中包括: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號(修訂)、24號(修訂)、32號(修訂),及香港(國際財務報告詮釋委員會)詮釋第14號修訂與19號,還有的是2010年香港財務報告改進等。而這些準則都對公司的賬目並無重大的財務影響。

第二類則是已頒布但未生效的新增及經修訂的香港財務報告準則(Effective but not yet adopted)。包括有: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號(修訂)、7號(修訂)、9號至13號,還有的是香港會計準則第1號(修訂)、12號(修訂)、19號(2011版) 、27號(2011版)及28號(2011版),以及香港(國際財務報告詮釋委員會)詮釋第20號等等。

可以見到的是,新的準則極多,而大部份的生效日前都是2013年之後的事。當中有如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是用作取代香港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及計量」全面計劃第一階段的第一部分。亦有如第10號的引入釐定控制之新定義,用於確定那些公司(實體)須要綜合於賬目中。當中更規定公司的管理層須作出重大判斷,以確定那些實體受到控制。

新定義影響財務報表

另外,亦有以取代現有會計準則如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1號者。條文說明共同控制之合營安排的入賬方式,並取消了採用按比例綜合的合營企業入賬的選擇。

新條例亦有更新包括附屬公司、合營安排、聯營公司及結構性實體之披露規定的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第12號,以及提供公平值之精確定義的第13號等。

由於眾多的新準則都令若干會計項目(如實體的定義或公平值指引)有原則性的變數,故今年度的一個會計項目(如合營企業投資)於明年或後年,或會有不同的會計政策及計量方式,讀者宜小心留意。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經濟一週〕稅負要理清 賬目要分明

稅負要理清 賬目要分明


本文刊於1590期經濟一週
因排位問題,內容與刊出之文章或會有所出入。
文中所引述的上市公司只用作對會計制度或準則的詮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仕推介股份的意圖。


筆者曾經提文,無論公司上市與否,祗要是有盈利,都不能避免要繳稅。況且,交稅亦能顯示公司的身價,如果企業連連虧損不用交稅,則公司的長遠發展及生存能力亦成疑。


一般而言,公司於預備賬目時,都會按該年度的盈利,按稅法作出相應調整,以釐定公司的稅負。另外,亦會按照會計準則第12條「利得稅」的要求,計算出遞延稅項。然而,有些比較特殊的情況,公司的稅負數目或者未能確定,讀者宜多加留意有關註解。

今次筆者以美力時集團有限公司(01005)作解說。美力時2011年12月底的財務報表顯示,公司的所得稅開支,於香港地區約為34萬港元,而其他司法權區則為270萬元。270萬當中有近75萬為上年度不足的撥備,亦即今年的稅務開支約195萬。

美力時亦有將遞延稅確立並記入賬目中,年內,有關未動用、但已於綜合財務狀況報表中確認的稅項虧損,及其他應課稅暫時差額的遞延稅項資產近857萬;而由於未能預計未來溢利趨勢,約1,875萬的稅項虧損並無確認為公司的遞延稅項資產。

稅項已按準則入賬


與其他有海外營運的上市公司相似,美力時於越南所付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0%(香港為16.5%),而且獲「四免四減免」的稅務優惠,亦即於首個獲利年度起計,四年獲豁免繳納越南企業所得稅,其後四年再獲減免一半企業所得稅。而中國及美國的附屬公司的稅率分別為25%及34%。

再細閱公司的稅務資料,原來美力時的若干附屬公司正受香港稅務局審查。於2008年3月時,稅局就曾向附屬公司發出2000/01及2001/02的評稅通知書,金額分別為234萬及1,767萬。公司雖然向稅務局提出反對,令當中的234萬及1,296萬稅款得以無條件暫緩繳交,但公司亦需以近471萬的儲稅券作為延遲徵收的條件。

而到2009年3月,稅局再就美力時的若干附屬公司提出2002/03至2007/08的評稅通知書。今次的總額更高達1.63億之巨!到2010年3月,稅局又發出2003/04的近4,123萬評稅通知。三次的金額合共近2.2億。

多番估稅保障稅收


基於評稅實屬過多,且美力時認為若干評稅收入並非產生或來自香港,因此繼續向稅務局提出反對,得到4,123萬評稅的無條件延遲徵收。到了2011年3月,稅局又再次發出2004/05的保障性評稅通知書,今次的金額為5,009萬。

讀者看到此處,可能會奇怪為何稅務局每年都會發出評稅通知書,但之後又無條件延遲徵收。其實,這些評稅都屬於保障性評稅,多數會出現於納稅人短報金額頗大的稅款情況中。由於《稅務條例》賦於稅局追討六個課稅年度內的稅款(即俗語的追七年),故此於個案尚未完結時,稅局都會於最早的課稅年度快將到期時(即快將踏入第六年的三月份),發出保障性評稅,以提醒納稅人個案尚未了結,而稅局亦正在跟進當中,故不能於結案時以超過七年的法定時限而將一切推掉。當然,發出保障性評稅及納稅人的反對只不過是程序的一部份,一般的情況下,短報的稅款、罸款及逾期利息都非常「和味」,對公司的財務當足以有重大的影響。

以美力時的個案而言,公司已委任稅務顧問協助進行稅務審查,及與稅局調查科舉行多次會議及進行討論,並已向稅務局提交了結算建議。但由於雙方至今尚未達成共識,美力時的董事亦未能確定2000╱01至2009╱10的多個評稅年度的最終評稅結算時間及金額。所以美力時在諮詢了法律意見後,為此於賬目上作出5,650萬的撥備,以結清有關稅項。惟稅務局仍可能會作出罰款,故公司現時,並未能合理地釐準任何應付稅務罰款的金額。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經濟一週〕更改會計制度 創造紙上盈利


更改會計制度 創造紙上盈利


本文刊於1589期經濟一週
因排位問題,內容與刊出之文章或會有所出入。
文中所引述的上市公司只用作對會計制度或準則的詮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仕推介股份的意圖。


民企上市公司近期正值多事之秋,投資者莫不退避三舍。連部份交出盈利業績的公司,亦被查找不足。故投資者需審慎閱讀有關公司的業務成績表,以作出合適的判斷。


就以人和商業控股有限公司(01387)為例,公司近期雖然交出了亮麗的成績表,純利由2010年12月底的36.5億人民幣,上升至2011年12月底的52.7億,按年升幅達44.4%之巨!然而,從賬目當中仔細分析,卻不難發現有會計制度上的變動,而達致如斯的盈利增長。

盈利暴增卻不派息


細閱人和商業的財務報告,可以發現公司去年的物業公平值暴增,由13.33億增加至68.67億,幅度達4.2倍!而且,公司於巨額盈餘的情況下,卻由上年派發15.8億股息(即每股普通股人民幣7.2分)變成今年度的不派息,不禁令筆者覺得奇怪,何以公司賺錢,股息卻縮水。

若讀者再細琢其財務報表的附註,會見到公司今年度有會計政策上的修訂。當中,人和商業於2011年度將投資物業的會計政策,由以成本模式改為以公允價值模式入賬。公司的意見認為,由於奉行保留大部分總建築面積作賺取租金收入及投資用途的策略,有關使用公允價值模式的做法,可提供更多關於投資物業財務表現的相關信息,亦有助使用者更易理解這些資產的相關風險。此外,有關做法與業內處理這類資產的慣例亦一致。

故此,公司的投資物業的價值總額,便因此由去年的78.55億,一下子增加190.94%,跳至今年的228.53億,當中包括已完工及在建兩大項目。已完工項目由去年的55.99億元增加137.2%至132.82億元,主要是由收購無錫項目以及莆田、邯鄲及贛州項目完工所致;而在建項目則由去年的22.56億元,增加324.2%至95.71億元,乃由瀋陽及虎門的在建項目所致。

而上述的調整有追溯期,故上年度的相關前期資料亦要同步調整。而物業公平值的變動主要是東莞虎門及瀋陽的在建項目所致,經扣除有關遞延稅項及非控股權益的重估投資收益,淨額為人民幣49.46億。

紙上盈利受惠會計準則更改


簡單而言,由於物業的公平值變動,並非真正公司的營運而賺取的利潤,故實際上並無真正的現金流入。如公司撇除這一因素,除稅前的溢利將由74.26億下降至5.59億,而上年度的除稅前的溢利會由39.02億下降至25.69億。可以見到,更改了的會計準則令紙上的盈利看似上升了,但實則卻下跌。

另外,期內人和商業的應付賬款及附息借款分別急升134%及27%,至36億及74億元,銀行的現金結餘卻大減75%至不足22億元。但由於投資物業價值的總額大增,故大大拉低了負債比率至20.5%。然而,因為公司的流動比率顯示問題的同時,公司亦宣佈不派股息,故此公司的現金流頓成為了投資者的焦點。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信報文章〕從「自我增值」到「自動增值」

從「自我增值」到「自動增值」

 〔本文刊於2012年4月13日信報「年青有計」〕


筆者早上上班前,通常會帶同4歲的大兒子上學。途中每次經過麵包店時,兒子都嚷著要買麵包作早點。有一次,由於筆者手上沒有零錢,於是便向兒子表示回校才吃早點,誰料兒子很快速地拿著咭,向拍咭機「嘟」的一聲,便完成了買麵包的交易,還剩下負了數的咭要我増值。

會計界的朋友對「自我增值」相信絕不陌生。從前筆者考試的年代,為了完會計師的夢,跨過了一張又一張試卷。到達目的地後,才驚覺原來有兩位朋友,在自以為是終點的起跑線上等著自己,一位叫「持續進修」,另一位叫「終身學習」,絕對是閣下餘生的良師益友。

自我增值風氣盛


其實香港的自我增值有年輕化的趨勢,別說是會計師公會或其他相關專業團體所要求的持續進修學分(CPD),就連未考到牌的同學的增值套餐,亦任君選擇。證書、文憑、高級文憑、IVE、副學位、Top-Up degree、學位、碩士、博士等等,還有坊間各式各樣的講座、培訓,絕對是「梗有一樣係左近」。

不知是那一位商業奇才的主意,引進了持續進修這一概念,筆者覺得真得很有創意。於各個專業團體的領域中,帶動了一眾講者有工開,租場地的有生意,團體多了現金流,入場的人仕又可以溫故知新,連同其他配套如飲品印刷郵寄等都照顧到,一箭五鵰。將經濟學上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發揮得淋漓盡致,令到終身學習的風氣一時無倆。

然而,未入場的莘莘學子卻可慘了。以副學位為例,過去10年,香港的副學位學生人數急升5倍,但平均人工卻下跌16%。有朋友說現今是學歷通脹的年代,筆者反倒覺得這是「學歷滯脹」(Stagflation of Qualification)的社會──一方面各專業的出路增長緩慢,令由此引起的就業不足、或學歷與工作不相稱的情況時有發生;另一方面是長期的學歷膨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學費上漲,兩種現象互相交織併發,造成學歷滯脹。很多副學位畢業生無法升讀資助大學,化了數年的持續進修,已幾可肯定能換取十多二十萬元的「學債」,比兌換飛行里數還要快,時運高的或許還會獲加送「雙失」贈品,令他們高嘆:「難得一身好本領,何必偏偏選中我?」。


投資專業回報低


事實上,若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以比較文憑及學士學位為例,一般的後者會較前者多用上三至五年的時間,並同時投入數以萬計至十萬計的資金,換取將來畢業後,每個月可能只多數百至千多元的薪金差距,筆者個人覺得並不划算。因當中所投入的時間值、學費貸款利息、機會成本及社會經驗等等,都令投資於高學歷的回報率成效不彰。

當然筆者並無眨低高學歷同學的意思,因為多用上的教育投資,絕對令同學有較強的適應力。然而,當大家都湧向高學歷的同時,大學學位某程度上只能淪為職場上的入場劵,往後如再不由「自我增值」轉至「自動增值」,很快便會被後來者超越。故學債的數值預期只會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就像過度消費的信用咭一樣,總有天會爆煲。

筆者作為沒有學位的僱主,多年來不幸見到大部份同學以高學歷為傲,卻忘記了「滿招損、謙受益」的格言,結果是在職場上及學校內來來回回,吃不著卻兜著走。

其實,以僱主的角度而言,學歷只能證明其基礎認知能力正常,是龍是蟲還得靠個人表現及工作態度。如自言以此高人一等,到頭來只會顯露了自己的弱點。同學若以為自動增值學術上的學歷便能增加競爭力,筆者反倒覺得,努力增值自己的商業求生能力,方能於現今汰弱留強的社會中,適者生存。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經濟一週〕賒帳期數要監控 資金流走要小心

賒帳期數要監控 資金流走要小心


本文刊於1588期經濟一週
因排位問題,內容與刊出之文章或會有所出入。
文中所引述的上市公司只用作對會計制度或準則的詮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仕推介股份的意圖。


近期多間上市公司的賬目出現令核數師發出保留意見的報告,令投資者出現拋售股份的現象。而核數師辭任的情況之頻密,亦屬近年罕見。


筆者曾經提過,於審計的過程當中,如核數師未能就相關的數據進行應有的審計程序,核數師或會發出保留意見的報告,投資者需對此等公司抱小心慬慎的態度。然而,雖然上市公司的賬目當中,仍然有相當大部份是發出無保留意見的報告,但投資者仍然不能掉以輕心。

以三六一度國際有限公司(01361)為例,三六一度乃在中國從事製造及買賣體育用品,包括鞋類、服裝及配飾。於剛公佈的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六個月的財務報表中,顯示公司的總營業額約為23.83億人民幣,當中361º 產品中的鞋類及服裝,分別佔公司營業額的50.3%及44.6%。

銷售多但收款慢


而參考公司於2011年12月31日的綜合資產負債表,應收賬及應收票據的總和約近23.55億。就著營業額及應收賬目兩個數字出奇地接近,大家可有甚麼發現?

一般公司經營業務,收錢的模式不外乎以現金即時結賬,或以賒帳的形式作一定期限的結算。前者通常以現金為主要交收模式運作,如快餐店及大部份的零售業務;而後者以賒帳的形式則多見於貨品買賣中。而賒帳的時間要視乎公司的業務類型、賒售策略、壞賬風險管理以至管理層的取態等多項因素影響,但一般賒帳的期限多介乎30至120日不等。意即指於賣出貨物後約一至四個月內便應收回款項,否則便會影響到公司的流動資金。

再參考三六一度的銷售營業的相關數據,我們嘗試計算公司應收賬的回收期。方法是將應收賬目除以營業額,再乘以365日,亦即23.55億除23.83億乘365,等於361日。即意味著公司賣出貨物後,平均需要近一年的時間,方能收回款項!

財務附註中均會載有關於公司信貸風險的評估情況。就三六一度而言,其信貸風險很主要來自其應收賬款,而公司對有關信貸的評估,集中於客戶過去到期付款的記錄,以及目前付款的能力,並會考慮有關特定客戶及其經營業務所在經濟環境的資料。公司的應收賬政策乃由發單日期起計30至180日內便到期支付。而自開票日期起計結欠超過一年的債務人,必須清償所有未償還結餘,方會再獲授其他信貸。

嚴控應收資金卻流走


再參照三六一度附註16中,有關應收賬款的賬齡分析表,當中有16.63億,即超過70%的應收賬乃於發票日期為基準的90天內發生。該等賬項按管理層的經驗,大部份均為獨立客戶,而且與公司之間擁有良好往績記錄。另外只有約3.46%,即0.81億為逾期超過180天。以此數據分析,應收賬以乎仍於公司的信貸監控範圍之內。

然而,我們可將目光轉移至公司的綜合現金流量表中,三六一度的經營活動所產生的除稅前溢利為4.39億,然而於各項調整,包括折舊、攤銷、非利息開支等,以及營運資金變動後,公司於期內錄得的經營現金流出為11.84億,而年內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淨額更減少了17.69億!顯然而見,公司的現金於營運後出現流走的現象,投資者需對此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