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經濟一週〕每股盈餘:趨勢的指標

每股盈餘:趨勢的指標




本文刊於1623期經濟一週
因排位問題,內容與刊出之文章或會有所出入。
文中所引述的上市公司只用作對會計制度或準則的詮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仕推介股份的意圖。



買賣股票的讀者,通常最想知的是公司的股價,其次就是公司的盈虧。事實上,公司的市盈率及每股盈餘,都屬於公司重要的指標,對投資者有重要的啟示。




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第33條: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EPS)的要求,每一間上市公司均需要列示有關財務年度的每股盈利。而一般的上市公司,除卻賬目內的兩年每股盈利比較性數據外,多會將過去五年或十年的每股盈利,以數字或圖表等方法向投資者反映。

就以大家熟悉的恒生銀行有限公司(00011)為例,2011年的年報反映,每股盈利為港幣8.72元,比對去年同期的7.80元上升11.79%。那末,每股盈利為何如此重要,需要一整條會計準則去描述如何處理?


每股盈利計法簡單易明


首先,我們可以從了解何為每股盈利說起。通常的理解是,當一家公司某一段時間的獲利(可分為稅前、稅後及常續性),除以流通在外發行的股數,便是常見的是每股稅後盈餘。計算的公式是:(年度盈餘 - 特別股股利) ÷ 流通在外發行股數。

看上去好像很簡單,是不是?然而,我們可以留意到的是,流通在外發行股數於年內或會有所增加減少,原因可能是發行新股或回購股等。故此,會計準則要求以加權平均數作基準,以減少公司人為性的干預,如將某一時段的股數作出變動,以方便得出所要的結果。

通常EPS愈高,代表相對於原始的投入資金,其獲利性愈高。EPS通常會用以比較公司本身的獲利變化趨勢。但由於會受到配股、現金增資或公司債轉換等不同的因素所造成的股本結構變化影響(即公式中的分子部份),故所以每股盈餘很少會單獨使用。一般情況下,都會是與和股價相除,成為常用的另一個重要評價指標:本益比(Price-Earning Ratio, PE Ratio)。

攤薄效應下的每股盈利


PE Ratio通常會與股價淨值比(即PB Ratio, Price-Book Ratio)一起運用,以作為衡量股價是否值得買入。換句話說,亦即是市場最常用來衡量股票貴或平、值不值的工具。

回看恒生銀行,其EPS就是以溢利166.8億港元,除以已發行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即1,911,842,736股計算得出。

有時讀者會於某些上市公司的年報內,看到兩個每股盈利的數據。其中一個為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Diluted EPS),或可譯作「經攤薄的每股盈利」。通常是指在複雜資本結構下,基於穩健原則,考量最大可能的稀釋結果,引以計算出來的普通股每股盈餘。它和基本的每股盈餘最大的差異,在於它也納入具有稀釋作用的「非約當普通股」。只要是有稀釋作用的,如可轉股換公司債劵、員工股票選擇權等,都會包含於計算Diluted EPS的分母中。原因是當可轉換證券持有人一旦要求公司履約,公司的流通在外普通股數會增加。

最後,每股盈利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其趨向性。投資者可就公司過去(如8至10年)的EPS波動程度,瞭解公司的獲利,是否會受到景氣循環嚴重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