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信報文章〕明日財赤,還看今朝

明日財赤,還看今朝


〔本文刊於2014年3月7日信報「年青有計」,亦可於年青會計師協會網址Yahoo! 新聞瀏覽〕



近日筆者所住的屋苑正進行新一年度的收支預算討論,作為屋苑的一位小業主兼法團內的成員之一,無可避免地要就來年的管理費作出分析。眾所周知,過去幾年的經濟向好,樓價上升之餘,各式各樣的日常開支也同時穩步上揚。加上引入的最低工資及近期相關的審視調整,大家不難從媒體上看到,一些如保安或清潔等工種的成本大幅上升,屋苑要加管理費的聲音亦時有所聞。

巧婦難為無米坎


屋苑的收入支出結構,比較於其他做生意的公司而言,是相對簡單。業主每月的管理費就是屋苑的收入,用以支付日常的開支,如升降機維修、大廈清潔或保安巡邏等。在各類型開支增加的同時,除緊控支出之外,很自然就是想到如何開源。不過,增加其他收入對賬目影響始終有限,而屋苑的財政集中於各業主所交的管理費上。故此,增加管理費的建議便是不二之選。

當然,加管理費的後果是引來一小撮業主的反響。由於各樣物價高漲,小撮業主覺得自己日常的開支已經捉襟見肘,再加上增加的管理費,豈不是百上加斤?況且屋苑多年來滾存了可觀的儲備,為何不開倉派錢,接濟小業主於水深火熱之間!

無獨有偶,近日政府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及香港現時的經濟環境,跟屋苑的情況何其相似?現時各樣的政府開支,按照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近日的報告所指,假設教育、社會福利和衛生醫療將維持現有服務水平,而其他開支跟隨本地生產總值增長,預計政府開支的趨勢增長率為每年5.3%,已經高於名義本地生產總值4.4%的趨勢增長率。而當上述三項主要範疇的開支,每年增長約1%、2%或3%時,預計政府開支的趨勢增長,更會分別為每年6%、6.7%及7.5%。

要知道人口老化需要增加社會資源(如醫療開支),而作為既是消費開支,又同時是社會人力資源投資的免費教育服務,由9年延至15年甚至更長,對社會開支的影響就更不言而喻了。顯然而見,當開支的增幅快過收入的增幅時,就會出現了所謂的結構性財政赤字。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三個原則性的方法:要不就增加收入,要不就減少開支,再不就來個雙管齊下。

財務紀律更重要


屋苑的支出減不了;政府的開支少不得。先從嚴控整體政府公共開支着手,將其維持在本地生產總值20%算是合適的做法。坊間有意見覺得,既然香港的勞動人口佔全體人口比例將會下降,到時不能在市場上賺到足夠生活費的人,佔全體人口的比例自然會上升。如果要滿足這些非勞動人口的民生所需,公共開支佔GPD比例增長乃是無可避免,故此將公共開支封頂,便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即需求增多,但資源卻沒有相應增加,造成了服務質量的倒退。

回想當年,財政司夏鼎基於1976/1977年度預算案提出公營部門上限的看法,他說:「公共開支往往由政治、社會及經濟因素所決定,因此政府方面的開支不能超過某一限度至為重要。否則,政府的事務可能會損害經濟的增長率,這限度在我認為,如果政府的開支以公共開支總額與本港生產總值的比例來衡量,外限的比例應為20%;如果經濟增長蓬勃,這比例應要減低。無可避免地,在1974及1975 兩個經濟衰退年度,這比例增至略超過19%……在未來的一年……這比例將會稍為增加略超過20%。」

事實上,重視這20%的上限,更是1977/1978 年度預算案一個重要的準則。回顧在夏鼎基的10年財政司任內,香港公營部門從未超過20%。今天,我們更不應該視之為緊箍咒。而且夏鼎基與另一位財政司郭伯偉,就為公共理財打下一個結實的基礎,發展一套財政預算的管理方法,卻不是如現時社會一小撮人的要求般,將儲備亂派亂用。

至於屋苑過分依賴業主的管理費收入,亦跟香港過分依賴直接稅收類同。主要稅收如利得稅、薪俸稅、物業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的總額,過去5年佔去政府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可想而知,當社會的人口結構改變令到繳稅的人士減少時,便需要考慮加稅率或擴闊稅收基礎了。但一提到加稅,卻是政治不正確的行為,這就好比增加管理費的情況,只會是吃力不討好,無怪乎對上一次進行稅制檢討已經是近40年前的事了。但試想想,若每一個香港人不是抱着集腋成裘的觀念,卻是各家自掃門前雪,而不是大家同舟共濟的話,到若干年後儲備用光而要借貸度日時,大家又情何以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