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信報文章〕This Profession is Dying, You Know?

This Profession is Dying, You Know?

〔本文刊於2012年3月2日信報「年青有計」〕


近期一部電視劇叫好不叫座,片中的一句「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廣為流傳。筆者雖然少看電視,但亦從網絡報章得知一二。

劇中原句的對白是:「你望下我哋呢個世界,睇下我哋呢個城市係乜嘢樣?除咗『錢』呢個字之外,我哋已經唔識分乜嘢係是非黑白,我哋每一個人都俾環境訓練到好似倒模出嚟咁樣。鍾意食同一樣嘢,鍾意同一樣電視節目,支持同一種政治立場……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激昂言論引起觀眾共鳴,亦一針見血道出香港面臨的社會問題。

昔日專業 今日職業


身為會計師的筆者,對上述言論頗有共鳴。廣義理解,Dying的不只「This city」,還有「This profession」。

那些年,會計師屬於「發三師」的行業,與律師、醫師同為專業貴族。大學畢業生是天之驕子,考獲會計師牌亦可光宗耀祖。光鮮的衣著、穩定的工時、誘人的收入,教不少靠勞動力過活的普羅大眾羡慕。執業核數師發出權威性的核數報告,地位更是超然。

會計同業都知道,香港註冊會計師人數近年飆升得驚人,至今年2月已有近3.3萬多位,還未計入考取其他會計師資格如ACCA丶CICPA丶CPAA丶ICAEW等會員人數。十年來,每年約「盛產」1,300多位「尊貴」的會計師,即平均每月有過百人投身此行列,會計師公會的「生育能力」可謂驚人。

踏入21世紀,網絡創意將「發三師」改為按摩師、風水師及梁X施。雖然玩笑性質居多,但正告訴了大家:This Profession is Dying, You Know?

細行慘遭邊緣化


猶記得筆者2003年執業時,公司只有一張商業登記、一張檯及櫈、一部計數機及一個手提電話。適逢沙士襲港,生意當然不太理想,但自信憑著一紙專業證書,總會有出頭天。時至今日也發展成有十數位員工的會計師行。

大半年前筆者與某位50後的前輩閒話家常,被問及每位員工為公司的利潤貢獻,方發覺前輩的會計師樓雖然僅七位員工,但由於從事一些高增值業務如IPO、融資及少量外判而來的上市客戶核數,故每位員工為公司賺取的利潤較筆者的高兩倍!而且由於入行早,競爭相對較少,客戶群的負擔水平亦較高。故普通收租公司的核數費最少超過$8,000;反觀現在,客戶可能只願付出不到一半的費用。

近年會計準則一氣化三清,由SME、PE到大GAAP,中小型會計師樓被邊緣化分流到「手作仔」的版塊中,利潤豐厚的大客多已由大行私有化。相對於前輩的業務,筆者邊際利潤下降了,惟有多聘員工增加利潤,畢竟會計核數是勞動密集的行業。但人多便要更大地方容身,地方大租金便上升,隨之而來是收入貢獻地主,利潤再次下降,又需要多聘員工及更多地方……造就了筆者近幾年「發展得唔錯」的假象。

業務分流營運難


另外,面對近年行內集團式經營、以擁有會計師提供審計為賣點,並兼營秘書或商務中心等一條龍服務的會計公司,為中小企引進極低廉的核數套餐。當中會計公司透過羅致未有足夠客戶的新紮執業會計師,以對分利潤運作。

由於會計公司並非公會會員,不受監管,故可以本傷人,質素亦未有保證。但卻出現受監管的會計師因不受監管的會計公司惡性競爭而難以生存。再者簽署核數報告的是新紮師兄,出事時會計公司完全可以置身事外。

雖然問題存在已久,惟公會近期方推行宣傳活動,提醒中小企及公眾兩者的分別。然而,近年接獲的投訴卻極少,就05至09年間,公會只接獲21宗相關投訴,當中僅一宗被定罪並罰款3,000元,阻嚇作用明顯偏低!

就此,現在的會計師比以往更「難撈」了!事實上,若上述情況持續惡化,會計的專業聲譽將受嚴重打擊。恐怕再多幾年,This Profession 離dead 真的不遠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