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專.業.人 - 會計篇》稅局第四科:逃稅?要你加倍奉還!

稅局第四科:逃稅?要你加倍奉還!


本文於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Education Post 2014年3月25日之《專.業.人 - 會計篇》刊出



上次跟大家討論過稅務局整體收稅的成本效益,今次試看看那一個部門比較「賺錢」。

說「賺錢」可能不是太恰當,大家或者可以理解為那個部門以最少的資源,收到最多的稅收。與稅局打開交道的朋友都知道,稅務局一共分四個部門,分別為第一科至第四科。它們各有各的工作範疇。第一科是法團及合夥的利得稅組別,處理香港大部份有限公司的利得稅事宜;第二科是評稅組,一般處理關於納稅人薪俸稅及獨資經營的利得稅事宜,亦包括了獨資擁有的物業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等。

第三科主要工作有五大範疇,分別是:收稅、稅務巡查、遺產稅、印花稅及商業登記;而至於第四科,則是實地審核及調查科,多處理涉嫌逃稅和避稅的行為。

事實上,最少人數的部門是第四科,評稅主任連其他職系的人數只有240人(不計算局長直轄科及總務科)。而他們每年平均處理實地審查及避稅的個案,約有1,800宗完成個案。在2012/13年度內,所少報的入息及利潤合共就達到163億港元,收回的補繳稅款及罰款就約有34億港元,即平均每個個案所短報的款額約有900萬港元。

就此推算,每名第四科的職員,可以追回近190萬港元的欠稅及罰款!而除了查核業務外,第四科還會查核物業擁有人所申報的租金收入是否正確。由於稅局在2006/07年度開始已擴大了查核範圍至較低的租金收入個案,所以在所完成的117,923的個案中,所短報的租金收入亦有近4.62億港元。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專.業.人 - 會計篇》稅局收稅的成本效益

稅局收稅的成本效益


本文於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Education Post 2014年3月13日之《專.業.人 - 會計篇》刊出



在商業社會上做生意時,公司往往都要考慮可以賺到多少錢。當然,公司賣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如果是獨特的話,當然可以提升標售的價格,回報率自然就更可觀了。

站在一個政府的機構上,稅務局在收納稅人的稅時,也要考慮上述的問題。當然,它不是一個謀利的機構,但在成本效益的層面上,也要顧及到。事實上,稅務局每年所收的内部税收,平均大概是佔去了政府收入總額約七成多,如果稅局在替政府收納稅人100元的稅時,要支付120元成本的話,那豈不是白做了?

收稅有成本的嗎?當然有了,最大的支出莫過於為大家評稅的各主任人工了。事實上,在稅局2,826位職員中,除卻1位局長及2位副局長,以及2,119位屬於其他職系的職員(當中包括了約960個職位屬共通或一般職系人員,為稅局提供行政、資訊科技和文書的支援)外,合共有704位評稅主任職系的職員。而當中不乏是屬於大學學位或以上,又或是擁有會計師的資格,至於人工嘛,大家有興報可以查看公務員事務局的薪級表,就可以知道了。

另外,稅務局在其他配套上,亦有一定的成本。例如寄報稅表的郵費、稅務電腦系統的支出、向納稅人提倡稅務教育等等。


那麼,稅局收稅的成本效益是否很高?其實這個大家亦可以從資料中找得到。稅務局於2008/09至2011/12年的四個課稅年度內,税收成本由0.51%至0.65%不等。亦即是說,每收到100元的稅款,稅局的成本只需要5毫1仙至6毫5仙左右,實在是非常有效率。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信報文章〕明日財赤,還看今朝

明日財赤,還看今朝


〔本文刊於2014年3月7日信報「年青有計」,亦可於年青會計師協會網址Yahoo! 新聞瀏覽〕



近日筆者所住的屋苑正進行新一年度的收支預算討論,作為屋苑的一位小業主兼法團內的成員之一,無可避免地要就來年的管理費作出分析。眾所周知,過去幾年的經濟向好,樓價上升之餘,各式各樣的日常開支也同時穩步上揚。加上引入的最低工資及近期相關的審視調整,大家不難從媒體上看到,一些如保安或清潔等工種的成本大幅上升,屋苑要加管理費的聲音亦時有所聞。

巧婦難為無米坎


屋苑的收入支出結構,比較於其他做生意的公司而言,是相對簡單。業主每月的管理費就是屋苑的收入,用以支付日常的開支,如升降機維修、大廈清潔或保安巡邏等。在各類型開支增加的同時,除緊控支出之外,很自然就是想到如何開源。不過,增加其他收入對賬目影響始終有限,而屋苑的財政集中於各業主所交的管理費上。故此,增加管理費的建議便是不二之選。

當然,加管理費的後果是引來一小撮業主的反響。由於各樣物價高漲,小撮業主覺得自己日常的開支已經捉襟見肘,再加上增加的管理費,豈不是百上加斤?況且屋苑多年來滾存了可觀的儲備,為何不開倉派錢,接濟小業主於水深火熱之間!

無獨有偶,近日政府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及香港現時的經濟環境,跟屋苑的情況何其相似?現時各樣的政府開支,按照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近日的報告所指,假設教育、社會福利和衛生醫療將維持現有服務水平,而其他開支跟隨本地生產總值增長,預計政府開支的趨勢增長率為每年5.3%,已經高於名義本地生產總值4.4%的趨勢增長率。而當上述三項主要範疇的開支,每年增長約1%、2%或3%時,預計政府開支的趨勢增長,更會分別為每年6%、6.7%及7.5%。

要知道人口老化需要增加社會資源(如醫療開支),而作為既是消費開支,又同時是社會人力資源投資的免費教育服務,由9年延至15年甚至更長,對社會開支的影響就更不言而喻了。顯然而見,當開支的增幅快過收入的增幅時,就會出現了所謂的結構性財政赤字。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三個原則性的方法:要不就增加收入,要不就減少開支,再不就來個雙管齊下。

財務紀律更重要


屋苑的支出減不了;政府的開支少不得。先從嚴控整體政府公共開支着手,將其維持在本地生產總值20%算是合適的做法。坊間有意見覺得,既然香港的勞動人口佔全體人口比例將會下降,到時不能在市場上賺到足夠生活費的人,佔全體人口的比例自然會上升。如果要滿足這些非勞動人口的民生所需,公共開支佔GPD比例增長乃是無可避免,故此將公共開支封頂,便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即需求增多,但資源卻沒有相應增加,造成了服務質量的倒退。

回想當年,財政司夏鼎基於1976/1977年度預算案提出公營部門上限的看法,他說:「公共開支往往由政治、社會及經濟因素所決定,因此政府方面的開支不能超過某一限度至為重要。否則,政府的事務可能會損害經濟的增長率,這限度在我認為,如果政府的開支以公共開支總額與本港生產總值的比例來衡量,外限的比例應為20%;如果經濟增長蓬勃,這比例應要減低。無可避免地,在1974及1975 兩個經濟衰退年度,這比例增至略超過19%……在未來的一年……這比例將會稍為增加略超過20%。」

事實上,重視這20%的上限,更是1977/1978 年度預算案一個重要的準則。回顧在夏鼎基的10年財政司任內,香港公營部門從未超過20%。今天,我們更不應該視之為緊箍咒。而且夏鼎基與另一位財政司郭伯偉,就為公共理財打下一個結實的基礎,發展一套財政預算的管理方法,卻不是如現時社會一小撮人的要求般,將儲備亂派亂用。

至於屋苑過分依賴業主的管理費收入,亦跟香港過分依賴直接稅收類同。主要稅收如利得稅、薪俸稅、物業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的總額,過去5年佔去政府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可想而知,當社會的人口結構改變令到繳稅的人士減少時,便需要考慮加稅率或擴闊稅收基礎了。但一提到加稅,卻是政治不正確的行為,這就好比增加管理費的情況,只會是吃力不討好,無怪乎對上一次進行稅制檢討已經是近40年前的事了。但試想想,若每一個香港人不是抱着集腋成裘的觀念,卻是各家自掃門前雪,而不是大家同舟共濟的話,到若干年後儲備用光而要借貸度日時,大家又情何以堪?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專.業.人 - 會計篇》稅務條例的演變(三)

稅務條例的演變(三)


本文於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Education Post 2014年3月3日之《專.業.人 - 會計篇》刊出


談過多個的稅制改革問題,今次再討論稅收對香港將來的影響。

稅收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收入,用以提供其各類型的支出,如:維持社會秩序的紀律部隊薪資、基礎設施的興建、向市民提供的教育與醫療、及向有需要的人仕(如失業或老年人)發放的補助等等。

如以一個打工仔的角度,稅收就好比每月的工資。當出糧後就可以支付自己各類型的開銷,如:家用、膳食、交通、甚至乎固定資產(買電腦或手機)。當然,正常的情況下,月入一萬的打工仔是不會花兩萬的支出。故此,如何維持收支平衡就很重要了。所以我們時常會聽到「量入為出」的字眼,去闡釋如何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


事實上,基本法第106條亦有提到,香港特別行政區需要保持財政獨立,收入全部用於自身需要,不用上繳中央人民政府;而第107條就要求特區的財政預算,要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參考稅務局所發出的年報,可以知道香港的主要稅收,即利得稅、薪俸稅、物業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的總額,於2011/12及2012/13年度分別達到1,768.22億及1,824.42億港元,佔去了整體稅收的約75%(2009/10及2010/11也達到68%,2008/09更高達76%)。當加入了其他稅收,如遺產稅、印花稅、博彩稅、商業登記費後,過去五年的内部總稅收,更佔去政府總收入的70%!

依此推算,過去五年的平均直接稅收(即利得稅、薪俸稅、物業稅及個人入息課稅)已等於政府總收入的一半以上了。試想如果隨著社會的人口結構改變,勞動人口隨時間進入退休年齡,再加上可以預見不斷增加的醫療開支等,過份依賴單一的直接稅制,便會令經濟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屆時便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故此,我們刻下更需要急切地去進行稅制的研究,以便香港能有可持續性的收入基礎,去面對將來可預見的困難。